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

主办:中国水利报社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10120170019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水文化

红双井:革命战争年代的初心甘泉

发表时间:2025-07-03
红双井    罗张琴 供图
  □罗张琴
  永新三湾。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,毛泽东在此领导了举世闻名的“三湾改编”,创造性地确立的“党指挥枪” “支部建在连上”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,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。
  在三湾改编纪念碑前肃立,毛泽东慷慨激昂的演说已被岁月封存,唯枫树挺拔的身姿还述说着当年红军的故事。
  山风阵阵,雨打阳光落。青石铺就的小路引着我们沿枫树坪往南走,不过百米,到了钟家祠堂。两个并排卧着的小水井,嵌在祠堂左边的山冲下。井壁,鹅卵石光滑;井围,水泥板坚实;小木牌标注的“红双井”,支撑着一段又一段不朽的时光。我在井边驻足。井水清清婉婉,发出深蓝的幽光,一些凝在山间枝头的小雨珠溅落在水面上。历史长河奔流,井水竟似也潺潺,不觉然仿佛有锄锹撞击、战马嘶鸣、军民问答之声传来,声声经耳,渐入心田。
  三湾改编期间,部队在枫树坪休整。炊事班一个战士去钟家祠堂的井边取水,看到水很浑浊,便转身到河里挑了担水回到厨房,进门时嚷道:“这村里的井水好浑浊哟!”这话惊醒了远眺沉思的毛泽东:工农革命恰似一泓清水,水流不腐,绵绵不息……千万莫小看这水,它是老百姓的命,更是革命者的命!水浑可不行,必得清源以新浴,新浴后的革命队伍才能脱胎换骨。
  毛泽东立即要战士借来铁铲和土箕,利索地卷起衣袖和裤管,直奔井边弯腰铲土、修建井围。不到两个小时,两口井的井围修好,每口三尺见方,井水慢慢澄清。望着清清亮亮的井水,毛泽东笑了。水清乾坤净,水明乾坤朗。也许,在毛泽东的心里,井不仅仅是井,更是未来他所希望给予老百姓的朗朗乾坤和无虞天地。
  部队进村不扰民,首长还亲自挖井修围,这些很快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和恐惧,三湾老乡陆续从山上回到村里。他们与那两口井一起,亲眼见证了五天四夜“三湾改编”的光辉历程。
  永新,新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,不到十万人口,却有一万多人走上了长征路,八千多人牺牲在长征路上。这些红军将士,知道红双井水的甜,恋家乡风物的美,爱家乡人的亲,但是,为了革命大业,义无反顾踏上了雾霭重重的征程。
  为保护红双井,三湾改编时负责站岗放哨的时任儿童团团长钟九生老人,在井边百米外建起土砖房,每天清理井边杂草枯枝、打捞井中异物。老人几十年如一日,像守候亲人红军一样守护着井,守护着红井两岸的稻田与炊烟。当地村民约定,任何人不得破坏山中植被,不得在井边方圆百米养禽放牧、吃喝拉撒。
  红双井也很是奇妙。耄耋老人李福龙告诉我,即便再旱的年份,红双井的水也终年不干,饮用不尽,年年岁岁保持三尺不到、二尺有多的水位。有雾的清晨,红双井的上空总有霞光缭绕,很是灵气逼人。
  山鸟远远近近,飞起又落下。云从篱笆前迈过,野菊花在枝蔓上开放。正愣着,一扇老旧的木门开启,走出一位白发老农,腋下箍着一捆草,望了一眼我们。一个孩子,拎着水桶走过来,“咕咚”往井里一放,舀上一桶水,轻快走远。两条小狗从小道窜出,并不吠叫,默默瞅一瞅渐趋平静的水,转眼消失在阡陌。
  如果说百姓们是在“红双井”边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那颗初心,那么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,关于“人民至上”这一宣言的诠释,没有什么比我们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。
  喝一口红双井的水上路,追忆二万五千里长征,突然领悟,其实所有的告别与奔赴,都是同一种坚守,同一份初心。
  来源: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日

责任编辑:王瑜